文章正文
杀手“抑郁症”是咋回事!!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4-08-09 17:43:54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

  有一部日本电影曾这样描述抑郁症:它是一场心灵的感冒,而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感冒。我们无从得知,每天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里,有多少正遭受着心灵的折磨,甚至正谋划着一场残忍的自杀。

  医学已经证实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,它不是“懒惰”、“性格内向”、“不够坚强”,它和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肿瘤等疾病一样,是一种至今没有明确病因,但可以控制的疾病。

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。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。保守估计,全世界共有3.5亿名抑郁症患者。抑郁症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%,严重的患者中有15%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,2/3的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,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估计高达100万。

发作时的痛苦你无法体会

 抑郁症患者病情发作时的痛苦究竟是什么样的?所有接受《新民周刊》采访的患者都给出相同的答案:“你没得过这个病,你永远不可能体会。”

  一位患者提到了“身残志坚”这个成语,我们可以想象,躯体的痛苦可以依靠精神的支撑来缓解,但如果精神健康出现问题,最后的支撑坍塌,人就会被拉入无尽的黑暗,难以自拔。

  “就算把你绑在椅子上绑上半年,你也无法体会我的痛苦。”

  “就算你把‘生不如死’念上100遍,也不知道我当时的绝望。”

  受“病耻感”困扰多数患者未就诊

  历史上很多成绩卓著的人物,都有抑郁症病史。特别是躁狂抑郁症(双相障碍)患者,他们可以因为疾病而精力充沛、思维活跃,也会被疾病折磨得萎靡不振、丧失生活信心。音乐家舒曼、画家梵高、作家海明威……这些人为人类留下伟大的精神遗产,但他们也都是抑郁症的受害者。

在中国,张国荣、崔永元、杨坤等明星公开了自己的抑郁症病情,人们开始逐渐熟悉抑郁症这三个字,但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仍然严重,患者和患者家属仍有强烈的病耻感。

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、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何燕玲对此有切身体验。

  几年前,何燕玲的老同学来找到她,说家里老人患了抑郁症,去医院看过一次病,吃了一段时间药。后来老人再次发病,但老人的老伴不允许病人再看病,说“精神病院这种地方,怎么能去?”老同学实在没有办法,想请何燕玲去他家里给老人看一下病。

  何燕玲接到电话的第二天要出差,于是与同学约定一周后回上海后就去他家。不料,就在约定时间的前一天早上,同学打来电话说不用去了。后来何燕玲才知道,就在那天凌晨,老人跳楼自杀。“我可以说,这位老人就是被‘病耻感’杀死的,如果社会没有那么多偏见和歧视,老人能得到及时的治疗,结果一定不是这样。”

  尽管抑郁症被形容为精神的感冒,但与到医院看感冒相比,要患者走进精神病院就诊,显然需要很大的勇气。

  

抑郁症导致的自杀其实可以避免

上海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任季建林教授表示,一些人认为自杀是抑郁症患者的目的,其实不是,他们是在太痛苦、无路可走的时候才选择自杀,如果有其他的办法缓解他的痛苦,他们是不会愿意自杀的。

  有一些方法可以减少抑郁的发生、预防复发。比如学会调整心态,把期望值和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平衡;不要脱离群体,社会支持对于心理健康很重要;学会自我调节,转移和发泄不良的情绪;不要拒绝帮助。临床经验表明,通过规范治疗80%的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。

图片
脚注信息
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杭州佑文催眠工作室